岩石褶皱的野外识别方法:穿越法、追索法

褶皱的野外识别方法主要有穿越法、追索法两种。野外观察时,首先判断岩层是否存在褶皱并区别是背斜还是向斜,然后确定它的形态特征。依据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,查明和确立调查区地质年代自老至新的地层层序是首要的工作。岩层受力挤压弯曲后,形成向上隆起的背斜和向下凹陷的向斜,但经地表营力的长期改造,或地壳运动的重新作用,原有的隆起和凹陷在地表面有时可能看不出来。为对褶曲形态做出正确鉴定,主要根据地表面出露岩层的分布特征进行判别。对于大型褶皱构造,在野外就需要采用穿越的方法和追索的方法进行观察。

1)穿越法

穿越法就是沿着选定的调查路线,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。穿越法有利于了解岩层的产状、层序及其新老关系。如果在路线通过地带的岩层呈有规律的重复出现,且对称分布,则必为褶皱构造;再根据岩层出露的层序及其新老关系,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,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翼岩层的产状和两翼与轴面之间的关系,这样就可判断褶皱的形态类型。背斜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时代老,向斜则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时代新。

2)追索法

追索法就是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观察,以便于查明褶皱延伸的方向及其构造变化的情况。

沿同一时代岩层走向进行追索,如果两翼岩层走向相互平行,表明枢纽水平;如果两翼岩层走向呈弧形圈闭合,表明其枢纽倾伏。根据弧形尖端指向或弧形开口方向,以及转折部位的实际测量即可确定枢纽倾伏方向。从地形上看,岩石变形之初,背斜相对地势高成山,向斜地势低成谷,这时地形是地质构造的直接反映。然而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,背斜核部因裂隙发育易遭受风化剥蚀,往往成沟谷或低地,向斜核部紧闭,不易遭受风化剥蚀,最后相对成山。背斜成谷,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置现象。